【师韵风采·科研领军】胡萍:廿五载行走湘西南,千万言存乡音语声
发布日期:2025/11/21 10:25点击:[]

雨后的大园古苗寨,青石板路泛着湿润的光泽。几位绣娘坐在屋檐下,手中的苗绣在晨光中流转。听见脚步声靠近,她们不约而同地抬头,笑容自然绽放:“胡老师,归来呱。”

这声用当地方言道出的问候,见证了胡萍教授与湘西南二十五年的相守。

从省城长沙到湘西南苗寨,这位大学老师用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完成了一场从“田野调查”到“精神归乡”的旅程。在她身后,是一整套濒危方言的抢救性记录,是一批年轻学者的成长,更是一部用脚步丈量出来的“活态语言史”。


▲2025年4月,胡萍带队重访绥宁县大园古苗寨


一个圆圈,一生坚守

故事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还是学生的胡萍,站在导师鲍厚星教授的办公室里。老教授在湖南省地图的西南角重重划下一个圈,“这里的语言最复杂,我们的了解还太少。你去看看。”

这个圈,圈定了一个青年学者此后二十五年的学术人生。

2001年秋,经过近十小时的颠簸,胡萍第一次踏上绥宁的土地。潮湿的空气、陌生的面孔、咿呀难辨的乡音扑面而来。她在后来的著作后记中写道:“那一刻,我以为只是学术生涯中的一个片段,殊不知那才是真正的开始。”


▲2007年6月,胡萍在绥宁关峡苗族乡调研


最初的田野调查充满艰辛。狭窄的山路雨后泥泞,许多村寨需要徒步才能抵达。她记得第一次站在山顶苗寨时的情景:蝉鸣、溪声与陌生的方言交织成独特的交响,肩上是沉重的录音设备,手里是写满问题的调查表。

“田野工作从来不是浪漫的想象,”胡萍说,“它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尊重,是对研究者意志的磨砺。”二十五年来,走错路、车辆陷坑、夜行山路都成了家常便饭。录音效果不理想就重来,遇到健谈的老人总要反复拜访,只为捕捉最地道的发音。


记录者解码者

随着调查深入,胡萍的研究视野不断拓展。在她的学术版图上,湘西南不再是“语言孤岛”,而是理解汉语形成机制的“活体档案”。

“语言就像地质断层,记录着历史的变迁。”胡萍这样解释她的发现。地理阻隔、族群迁徙、文化交融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语言层叠,等待学者解读。

扎实的田野工作支撑起丰硕成果:四部专著、三十余篇论文、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两度获得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然而在她心中,最珍贵的不是这些荣誉,而是那些反复聆听的录音、写满笔记的田野记录本。

2024年,她再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这一次,她要沿着苗族六百年的迁徙路线,从湘西南出发,经桂北,抵黔西南,系统追踪语言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

“语言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不需要我们去刻意放大。”她这样诠释自己的研究。当同行评价她“把湘西南写进了汉语史的地图”时,她只是谦逊地回应:“我只是如实记录下正在发生的变化。”




与时间赛跑

2016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启动,作为核心专家,胡萍深知肩上的责任:“我们这一代语言工作者,终于赶上了该做的事。”

从那时起,她个人的田野道路,接入了一项国家工程。

她承担了新宁瑶族峒话的调查任务。作为一种濒危的少数民族汉语方言,其使用者规模本就不大,加之代际传承明显减弱,年轻人掌握度不断下降,使得该方言的记录与保护愈显紧迫。

每个暑假,她都在瑶寨中度过,挨家挨户拜访当地的文化传承人。她记录古法造纸传人的专业词汇,采集原生态的峒歌文本,抢救性保存竹根傩面艺人的口述资料——令人痛心的是,这位老艺人在被她记录后的第二年就不幸离世。

当听说深山里还有老人会唱古老的盘王歌时,她说:“只要他愿意开口,我就翻山越岭去。”


▲2018年7月,胡萍在新宁麻林瑶族乡访谈


录音机、田野笔记本、相机,在山路与木屋之间不断切换。一个个词条、一段段语料、一张张照片,把正在静默的文化留在了声音与纸上。

8年坚守,终成硕果。40余万字的《中国濒危语言志·湖南新宁瑶族峒话》于2024年出版。新书问世时,她只说了一句:“现在,我对八峒瑶山的乡亲们有交代了。”这句朴素的告白,背后是二十年如一日的跋涉、数百小时的录音、数千页的田野笔记,更是一个语言学者对文化使命的深刻理解。


▲2024年,《中国濒危语言志·湖南新宁瑶族峒话》出版


让道路延续

“把板凳坐穿,把田野做透。”“理论要站住,脚步要下去。”这是胡萍常对学生们说的话。

在她的研究组里,田野调查是必修课。学生们亲眼目睹老师凌晨核对材料的身影,黄昏时分追问语音细节的执着。

“第一次跟随胡老师做田野调查,我们在暴雨、洪水、烈日与泥泞里坚持。”一位学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而胡老师那双泥水里站定、屋灯下伏案的身影,让我们真正明白——田野不是简历上的经历,是态度;研究不是技巧,是耐心与诚意。”


20255胡萍城步苗族自治县指导学生录音


在学生眼中,她既是“独坐书房的I人学者”,也是“田间地头的E人乡民”;既能在课堂上将复杂理论抽丝剥茧,也能与村民围炉夜话。

“我个人能走多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人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传承不是安排,是身教与风气。在湘西南的群山间,这条守护乡音的道路仍在延伸——山未尽,路未停,语声仍在山谷回响。胡萍用二十五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学问,既要写在纸上,也要写在大地上;既要传承历史,也要启迪未来。(来源/外国语学院 一审/杨家伟 二审/张胜利 三审/周预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