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亲录: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记者 学记团 闫丹阳 特约通讯员 杨纯
第八届东亚峰会10日在文莱斯里巴加湾市闭幕,会议发表了《东亚峰会关于粮食安全的宣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则在峰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方支持该宣言。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如何,粮食安全与环境、能源、发展的关系怎样,我校在促进中国粮食安全方面有何优势特色?在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前夕,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对稻谷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林亲录教授进行了专访。
记 者:本届东亚峰会议重点讨论了粮食安全问题,发表了《东亚峰会关于粮食安全的宣言》,那么到底什么是粮食安全,宣言对粮食安全的意义何在?
林亲录:粮食安全概念包含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等三方面基本内容,它源于联合国1974年11月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大会上通过的《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世界宣言》和《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其基本内涵是:足够的可食用食物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权。所谓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第八届东亚峰会发表的《东亚峰会关于粮食安全的宣言》正是体现这一中国古训的基本理念。该《宣言》指出,可持续的粮食安全是东亚峰会实现长远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本地区人民的生活有着直接影响。同时,粮食安全也与环境、能源、全球卫生和互联互通等东亚峰会关注的关键领域密切相关。宣言倡导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努力,以保障粮食安全,一是提高生产和供应链效率,加强信息共享,寻找最优方案;二是加强健康管理,树立营养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意识;三是解决影响粮食安全的环境问题,在水资源及渔业管理和保护等领域开展合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降低气候变化的影响。可以说,此次“东亚峰会粮食安全宣言”是《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的延续,特别是宣言提出从提高粮食供给效率、倡导营养健康的消费方式、注意处理粮食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等方面来促进粮食安全。今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发展可持续粮食系统,保障粮食安全和营养”。这些相似的理念和举措富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对促进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记 者:请您介绍一下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以及粮食安全与环境、能源、发展及百姓日常生活的关系。
林亲录:当前,国际粮食产量增长不大,但粮食消费年年增长,粮食的工业化、能源化、饲料化趋势使粮食消费加剧;粮食贸易量和库存量减少,价格上升;同时,粮食金融化趋势明显和粮食日益缺乏矛盾突出,诸多因素严重影响世界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如下,第一,尽管我国粮食总产量已实现9连增,2012年粮食总产量5.89亿吨,达到历史新高,我国人均粮食拥有量接近400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但是21世纪中期我国人口将突破15亿,每年耕地减少近千万亩,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第二,随着环境污染加剧,生态平衡遭到一定破坏,我国的耕地质量总体下降,严重影响到我国耕地生产能力;我国耕地污染约1.5亿亩,每年因重金属等因素污染的粮食1200万吨左右,直接经济损失达200亿元以上,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第三,由于我国每年从农田到餐桌,因收割、储运、加工、消费等环节的管理和技术存在一些不足,造成15%左右的粮食损失,每年到手的粮食丢失近千万吨。另据海关数据,2012年人平(按13亿人口算)进口粮食近100公斤。
刚才我们说的主要是粮食“量”的安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粮食“质”的安全,即吃好的问题。这些,都会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营养健康产生较大影响。
伴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已严重威胁到粮食安全,这也威胁到基本的口粮供应。因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而导致的粮食成本显著增加,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单位成本高于发达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高度集中的东亚区域的粮食成本更高。面临新的粮食安全挑战,“东亚峰会粮食宣言”的诞生也是历史必然。
记 者:请您谈一下我校在促进中国粮食安全方面有何优势和特色?
林亲录:气候、环境、林业、生态等因素与粮食安全关系密切。我校是中南地区唯一一所以林业和生态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继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0年被国家正式命名以后,近年来,学校依托生态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的雄厚实力,先后成功申报到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稻谷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凭借学校的一大批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高端学科平台,学校加强与行业及地方合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产学研结合,着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2012年,湖南绿色发展研究院在我校正式挂牌成立。研究院以我校的科研力量为主体,吸纳湖南社会各界的力量,着力构建服务绿色湖南建设、支撑湖南实现绿色崛起的大型跨学科、应用性、开放式、综合型研究基地和产学研平台,而承载着研发绿色粮食的稻谷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理所当然成为了研究院的生力军。
森林增加了,气候改善了,生态平衡了,污染缓解了,发展理念及方式绿色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提升了,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我校的优势和特色正好聚焦于这些可持续发展领域,有利于“解决影响粮食安全的环境问题”,有利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降低气候变化的影响”,从而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起着建设性的作用。
记 者:请您谈一谈稻谷及副产物国家工程实验室、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粮食安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
林亲录: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就多次指出处理好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要立足自己解决粮食问题,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这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为切实保障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2008年1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09年11月依据《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
正是在此背景下,稻谷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我校,该实验室将在解决粮食深加工领域技术瓶颈问题、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推进稻谷及副产物深加工技术领域的工程化、产业化,进而延长粮食加工产业链,从“提高生产和供应链效率”方面促进粮食安全。
促进“保障粮食安全和营养”,是我们一贯倡导的理念,也是我们这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学院的责任使命及特色优势所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将尽全力建设好此平台,充分发挥这一国家级科技平台的作用,使工程实验室立足湖南、面向中南、辐射全国,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学院将以培养优秀粮食加工科技人才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科技服务为手段,稳步推进工程实验室建设,圆满完成国家交予我们的任务。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形成了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学院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毕业后进入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迅速成为技术骨干;四川、广东、江西等省份一些大的粮食相关企业主动与学校开展合作,利用学校学科优势,联合培养技术人员,每年选派人员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还有的企业选派技术骨干来校进行一两个月的短期培训,依托我们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优质专家团队和先进实验设备,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目前,我们与全国20多家顶尖粮食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学校和企业共同攻克加工领域的技术难题。国家工程实验室成立两年来,我们取得了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问题解决有关的70多项发明专利,这些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有利于提高粮食产品使用安全度,提高粮食附加值,拉长粮食产业链。
今年,我们成功获批设立粮食工程本科专业,全国仅有8所院校开设此专业,这更有利于推动我们的人才培养更上层次。我们将充分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平台,全力建设好粮食工程专业,为湖南和全国粮食行业培养优秀的粮食工程方面的人才。
创新出人才,创新出成果。我们有一支年轻的、朝气蓬勃的创新团队,这支创新团队将在促进粮食安全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学校的大平台下,我们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等三方面始终坚持创新,为把国家工程实验室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而不懈努力。
我院注重创新学生管理,注重整合和发挥教学科研和管理骨干的力量参与学生工作,如我院创办的“博士导航”活动就深受学生欢迎,以博士为主体的新生班主任队伍将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粮食安全也依赖于每位社会公众的深度参与和积极行动,我们倡导全社会遵照东亚峰会粮食安全宣言和今年世界粮食日主题的精神,树立营养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值得一提的是,学院注重加强具有我校及我院优势的院系特色文化的建设和传播。我院创办了每年一度的“食品文化节”,倡导“安全、营养、节俭”的食品文化,该文化节已经成为我校生态文化节的重要品牌。我们成立了食品营养与安全协会,协会师生平时的活动主要是走进社区及中小学做科普宣传,向老百姓和青少年宣传食品营养、食品安全知识,倡导公众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弘扬健康节俭的饮食文化,在校内外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我校有一个“43210大学生生态环保个人体验计划”,从吃、穿、用、行4个方面倡导节约节俭零浪费,我院聚焦于其中的吃,从专业和知识的角度为活动提供支撑,力促师生及社会生态意识的觉醒、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关链接:林亲录,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稻谷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湖南省教育厅食品科学学科带头人;湖南省粮食加工首席专家;湖南省新世纪121第一层次人才工程人选;树人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