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建党90周年征文:雪松卓然树英魂
发布日期:2011-06-13

作者:学记团  吴 佳

 

初识杨善洲,还是在家悠闲度假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无意间打开电视机,看到一位瘦骨嶙峋、衣着朴实,面容与一般农民无异的老人出现在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中。电视同期声以一首云南省保山市群众自编的歌谣开场:家乡有个小石匠,当官退休福不享,栽树二十年,荒山披绿装……这首歌谣包含的是老百姓对杨善洲质朴的崇敬和感激。在接下来的新闻报道中,杨善洲展现在观众面前的也始终是一位在林间奔忙的老农形象。显然,这位已故的领导干部在生前更愿意展示的是那片林场的郁郁葱葱,而不是让自己身后留下什么光辉的形象。但是这些不多的影视资料还是很容易让人过目不忘,比如这样一张照片:耄耋之年的杨善洲一身褪色的蓝色中山装,拄着拐杖,神情坚定而深沉地凝望着身边那片茂密挺拔的雪松林。相信这样类似的画面会让很多人感觉记忆犹新——因为我们都记得,在多年前,敬爱的邓小平也以同样的目光凝视着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
  “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这是杨善洲的内心独白,也是他奉献一生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立志“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杨善洲忠实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履行着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前半生,他身在其位,手中有权,权始终只为民所用,在几十年的为官生涯里,他情系一方,深入篱笆寨、甘蔗地,全心全意为民解忧,自己和家人却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后半生,他离开了工作岗位,却发挥余热,奋力要为群众再织就一片绿荫。他以老迈之躯一头扎进荒凉的大凉山区,白手起家,靠着捡果核做树种营造了几万亩林场,为乡民开辟了一条致富道路,接着又把价值几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交给国家。高山流水,空谷幽兰,杨善洲在改造山林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穿越了时空,泽披后代,烛照世人。
  作为当代大学生,就在不久前,我也和身边的许多同学一样,向党组织递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但在这个时候,许多问题也一直在困扰着我: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到底在那里?我用什么来保证自己一辈子坚定信仰共产主义?正在这时,杨善洲的先进事迹给了我答案,他用一辈子的实践和坚守告诉了我们,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事业,无论何时都是崇高至上的事业。而为了这样的事业奋斗一生,无论什么岗位都能成就卓越的人生,无论什么样的环境,都将写下不朽的传奇。
  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究竟体现在哪里?“草鞋书记”杨善洲的经历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他之所以能深入人心,不正是因为他心系百姓,淡泊名利吗?而在今天,这也是共产党人时代性和传承性的有机结合和生动体现。回顾党走过的九十年风雨如歌的光辉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在任何时候,党始终都站在了人民的这一边,用意志的坚决和思想的变革勇挑起为人民谋福利的重任。沧桑风雨逝,激扬凯歌还,正因为我们每一代人都有着自己的时代印记和历史使命,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悲壮与决绝,以及“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胸怀与大气,或许都只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但是作为今天的执政党和领导者,“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却显得愈发真切而珍贵。政事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杨善洲不是“高大全”的形象,也不是“样板戏”里的英雄,他只在自己始终如一的实践中、在群众口耳相传的诉说中,实现了“一心中国梦,万古泉下诗”的至高境界。
  在历史奔流的滔滔长河中,有限生命的短暂是大多数人不愿提及又挥之不去的恐惧。“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样的人生在伤春悲秋的同时,也如同随水而逝的花瓣,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像杨善洲这样,把生命的价值融入到更多人的利益中,用他人的幸福来滋养追求,用崇高的理想来笃定信念,生命的意义必将在后人的薪火相传中得以延续,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更光辉的印记。
  虽然不曾身临其境,但我看到曾经山秃水枯的大凉山,如今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而杨善洲的骨灰也安放在这里,在那雪松卓然挺拔的林间,他的英魂应该就伫立于此吧?正如无数英烈的鲜血铸就了党旗的光辉一样,他把催人奋进的勇气和希望写在了那片山林里,让千山一碧,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