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生态种进少年心
发布日期:2025/10/17 00:00点击:[]

  “裤脚沾草籽、鞋底带泥土”——这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王光军教授最鲜明的“标配”。二十年来,他扎根山水、俯身大地,把本科课堂搬到陶家河畔,把MOOC课程送上“云端”,把师者温度写进学生心底,只为回答一个问题:如何让生态文明不止停留在课本,而成为年轻人脚下有路、心中有光、未来有责的生命信仰? 

    

▲王光军(左二)在江西安福林场指导林业生产 

    

  大地课堂:把第一次科研“失败”变成礼物 

  2013年,王光军牵头获批学校首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教改项目,他提出“科研前置、实战育人”——让大一学生就进课题组、下流域、写论文。有人担心“本科生做不了科研”,他却说:“做得了做不了,先让泥土告诉他们。” 

    

▲王光军带学生在南山国家公园做森林调查

    

  2021年湖南省陶家河治理课题启动,王光军把课堂搬到治理一线。天刚蒙蒙亮,他就带着学生沿河岸走,遇到陡坡先踩实路面,再回身拉学生;他借水色讲藻类、pH值、上下游耦合关系。学生曾珍的记录本不慎掉进水里,急得直哭,他蹲下一起擦干:“别急,数据记在咱们脑子里呢。”随即掏出自己那本“监测日记”——水温、气温、风速、藻密度,连“今日比昨日高1.2℃”都没落下。后来,这本被学生成为“泥土秘籍”的笔记本成为他获评“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时最打动评委的“活教材”。 

  科研从来不是浪漫诗。学生刘薇的前期实验连续失败二十多次,看着盆栽中枯萎的植株,她躲在实验室抹眼泪。王光军把实验记录摊在地板上,逐行比对:“你看这里的光照时间,比标准值少了两小时,或许就是关键。”半年后,团队研发出的“流域面源重金属污染快速识别与靶向治理技术”成果落地陶家河畔,流域水质最终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先后在《Ecological Indicators》《Gondwana Research》等期刊发表论文5篇,拿下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学生把期刊首页复印贴在他办公室门上,他却摆摆手:“荣誉是你们的,泥土记得你们的名字。” 

    

▲王光军带本科生做生产实习

    

  云端种树:让MOOC跨越山海 

  “生态知识不能只在中南林,要让更多人看见。”2016年,学校计划建设《生态学》MOOC,王光军主动请缨。半年里,他的办公室成了“草木标本馆”。127个文献文件夹,3T原始影像、1998年河南林场马尾松照片……为讲透“生态位重叠”,他三进植物园拍下不同光照下的植物长势;为找国外生态修复案例,他自费托朋友从美国大学图书馆复印资料。 

  2016年底,《生态学》MOOC上线,9371人选课,点击量1161万;2019年,他又牵头建设《生态文明导论》MOOC——无教材,自己写大纲;缺政策,跑省生态环境厅“蹭”文件。疫情来袭,这门课成为“及时雨”:学银在线将其作为示范教学包开放,211所高校、316位教师“一键克隆”,5万余名学生隔空开课,跟着他认识“山水林田湖草沙”。 

  一位省外教师在邮件里写道:“王老师,您说‘生态文明不是口号,是每个人脚下的路’,我的学生听完后自发去社区做垃圾分类宣传。”王光军把这封邮件打印出来,夹在MOOC脚本封皮里,旁边写着:“这才是互联网最动人的地方——让一粒种子,在千里之外发芽。”如今,《生态文明导论》选课人数已突破3.7万,点击量近7000万次,成为国家级一流在线课程。 

 

▲王光军在广西国有雅长林场给研究生讲实验

    

  师者温度:把“520”刻成铜牌 

  2022520日,十多名研究生涌进办公室:“王老师,520快乐!”正在改论文的他愣住:“谢谢同学们,但今天不是我生日啊!”红布掀开,一块锃亮的铜牌映入眼帘——“桃李满天下 快乐生态人”在灯光下闪亮。如今,这块铜牌与“全国林业教学名师”证书并排而立,“证书是责任,铜牌是心跳。”王光军说到。 

  铜牌背后,更是一段段“暖心底细事”: 

  ——会同生态站,女生深夜摔破膝盖,他背起奔袭三公里,挂号缝针垫医药费; 

  ——家庭困难的研究生,每月准时收到“匿名科研补助”,后来才知是王老师工资; 

  ——海拔1600米的南山牧场,他五点起床蒸馒头、熬稀粥、炒米饭,只为让学生多睡半小时…… 

  “生态教育首先是生命教育。”王光军说。他要求学生把“共生”写进心里,再带往更广阔的天地。如今,王光军的办公室书架上,喀斯特地貌的岩石标本、学生手写的贺卡、一摞摞荣誉证书整齐排列。窗外的香樟树郁郁葱葱,就像他教过的一届届学生:有的扎根西南林场监测碳汇,有的投身长江流域生态修复,有的成为社区环保志愿者,把绿色种子播向万里山河。 

    

  王光军常说“培养学生就像生态修复,得有耐心等自然回应。”那些回应,正在时光里拔节生长:陶家河畔,清水复现,白鹭回家;MOOC评论区,一句句“老师,我懂生态了”刷屏;毕业照上,学生把学士帽抛向香樟树梢,像极了一片片新叶。 

  二十年高教路,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生态种进少年心;他用山水作黑板、以星辰为粉笔,把“立德树人”写进每一次呼吸。那裤脚上的草籽,终将随学生奔赴五湖四海,在祖国山川孕育出新的春天。(来源/生态环境学院 一审/杨家伟 二审/张胜利 三审/周预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