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报道我校理学院学生照顾空巢老人
发布日期:2014-11-14

林大网讯   湖南日报以《往返长株10年,照顾空巢老人》为题,报道介绍了我校理学院测绘专业同学十年来坚持照顾丁奶奶的故事。

现将原文转载如下:

                       往返长株10年,照顾空巢老人

                                         记者 余蓉     通讯员 曾紫乔

 

【事件】   

开学不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易峰与4名同学又一次来到位于株洲的丁月秋奶奶家。一进屋,同学们就热情地打招呼,丁奶奶乐得合不拢嘴。

丁月秋奶奶今年86岁,是一名退休教师,老伴早逝,子女又在外工作,所以自己一个人住在株洲。老人年纪大了,加上腿脚有些不便,一些繁重的家务不能做了,一个人生活很不方便。

2004年10月,在街道办事处的介绍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理学院测绘工程专业的同学们,第一次踏进了丁月秋奶奶家。短短的相处,他们对丁奶奶产生了感情。以后的每个周末,都会有5个左右的同学前往丁奶奶家。这样一届传一届,一晃就过了10年。

别看同学们在家大多是独生子,在丁奶奶家干活可一点不含糊。擦窗户、扫地、洗窗帘等活,大家样样都行。

易峰是个很细心的男生,几乎每次都负责“艰巨的任务”——擦排风扇。这次也不例外,他用沾了肥皂水的抹布擦每一片扇叶。易峰说:“排风扇油渍特别多,丁奶奶告诉我们,擦的时候绝对不能往反方向重复进行,不然擦不干净。擦干净之后,还要在上面涂上一层丁奶奶自制的肥皂粉。”

打扫完后,同学们又陪丁奶奶坐下来聊天,问问丁奶奶最近的身体状况,讲讲学校里有趣的事情,丁奶奶的笑容一直都挂在脸上。易峰说:“丁奶奶很健谈,很喜欢跟我们聊天。她腿脚不是很方便,一般不出门,一个人在家平时都没人说话。我们来了,愿意陪她多说说话。”

长沙到株洲相隔几十公里,但10年间他们风雨无阻,前往丁奶奶家进行了450余次的义务照顾劳动,参与人数累计2000余人次。

3月7日,记者问及一些同学为什么坚持下来。他们说,和丁奶奶相处久了就有感情了,去照顾她就再自然不过。

 

【评语】   

一群普通的大学生,一届接一届,往返于长沙与株洲之间,照顾一位普通的老人。普通人的普通事,体现了人间的真善美。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正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奉献着自己的爱心,让他人得到了温暖,也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媒体报道链接:

1.    湖南日报:往返长株10年,照顾空巢老人

2.    中国日报网:往返长株10年,照顾空巢老人

 

 

10年596份爱的接力 一位独居老人的幸福晚年

 

2014-03-04 14:59:00

 

来源:株洲晚报   记者 周 靖

在原中南林学院(现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测绘专业的学生中,一直流传着一个名字——丁月秋。每位入学的新生都会被学姐学长们告知,家住株洲湘氮生活区的丁月秋老人,是本专业一直帮扶的对象。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这些新生会根据班级安排,采取自主调剂时间的方式,至少到丁奶奶家里做一次义务劳动。

10年,596人的爱心接力,只为这位现年86岁,名叫丁月秋的“幸福奶奶”。

2004年,当时的中南林学院株洲校区测绘专业2班的新生组织了一次活动,为社区有困难的老人提供生活上的帮助。

也就是这一年,丁月秋老人的3个子女悉数去了外地工作,自己因为身体不适应外地生活没办法跟过去,而老伴过世已经8年,老人一个人过着“空巢”生活。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牵线下,测绘2班新生们的这次活动选在了丁奶奶家,他们将家里打扫得窗明几净,厨房灶台上都被擦得锃亮,连油乎乎的抽油烟机也变得光洁如新。

老人当时完全没想到,这些琐碎又麻烦的小事被测绘专业的学生们坚持了10年。10年来,近600名学生轮流接力,除了寒暑假,每个周末都会安排四五名学生上门,帮助和陪伴老人成为测绘专业一届一届往下传的优秀传统。

   

一张张“全家福”,一沓沓感谢信,两本记载着学生和老师名字的笔记本,承载的是长达十年的祖孙情

 

知晓丁月秋和这些学生们的故事,始于老人给晚报寄来的一封公开感谢信。在这封长达3页的信中,老人细数了这些年来自己能记住的学生名字,还有他们为自己做的每一件小事:补衣服、缝被子、打扫卫生,嘘寒问暖,老人都铭记在心。

在老人家里,记者看到不少学生和老人的合影,被摆在老人卧房书桌上最显眼的位置。老人说,这些学生就像自己的孙子孙女一样,一段时间不见就怪想念的。对于孩子们的情况,老人当然也如数家珍,“刘俊是2004级的团支书,株洲人,现在已经结婚了”,“滕飞,东北大男孩,但很细心,没少帮我缝衣服、被子”,“易峰,株洲人,在家都没干过什么家务,但是在我这里,拖地擦灶台窗户什么都能干”……

当记者感叹老人记性好时,老人翻出两本笔记本说,“多亏了它”。翻开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学生的名字,有的备注了省份和电话,每个星期上门的学生,老人都会问清楚情况然后记下来,如果想找他们聊天,老人就会找到号码拨过去,“可惜这么多年,很多孩子毕业换了号码,只能记住名字却联系不上了。”

为了感谢这些学生为自己所做的事情,丁月秋老人这些年没少写感谢信,写给学生,写给老师,写给报社。身为退休教师的老人有个淳朴的愿望,希望“老师一定要好好表扬他们”。

   

2004年,正是马加爵事件发生的那一年,很多老人都拒绝了大学生的帮扶活动,唯独丁月秋老人坦然接受了学生的帮忙

   

刘俊,现供职于株洲市房产局,当年身为团支书的她是活动的发起人之一,她说,有一个细节使自己这么多年来都很惦记丁月秋老人。

 “我们上大学那年,正好发生了马加爵事件,听当时的社区工作人员说,有不少老人因为担心类似的事情,拒绝了大学生上门帮扶。”刘俊说,唯独丁奶奶坦然接受了,还跟周围劝阻她的邻居说“大学生那么多,也只出了一个马加爵”。“信任和依赖都是相互的,丁奶奶信赖我们,放心把家里的家务交给我们,我们也都是从心底里喜欢这个善良可爱的奶奶,都会想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小事。”刘俊说。

到过老人家里的学生都知道,丁奶奶是个非常爱干净整洁的人,身体好的时候,家务活都不让人插手,可是这些年下来,似乎每个学生都能符合丁奶奶的要求了,老人早已经放心地把家务交给他们。

“灶台和排气扇一定要用清洁剂清洁,再清洗两遍。”每次都包揽厨房清洁任务的2013级新生易峰已经摸索出了经验,“桌椅板凳不能用抹布反复擦,会把灰尘又留在上面,一定要用抹布一次性擦过去,再换干净抹布擦一遍”“地板用湿拖把拖过之后再用干拖把拖一次”……平常在家很少干家务的孙彤和胡颖也有了经验“一箩筐”。

   

株洲校区整体搬迁到长沙之后,丁月秋老人没有想到熟悉的敲门声居然还会再响起

   

对学生们第一次的活动,丁月秋老人很满意,但她以为这跟很多志愿者活动一样,一阵风吹过,就再没下文了。没想到在第二个星期,又换了几个学生上门,一进来就甩开膀子开始干活。干完活,还会围住老人叽叽喳喳地聊天,讲笑话、拉家常,经常逗得老人哈哈大笑,老人说自己有一种儿孙满堂承欢膝下的幸福感。

2009年,当有学生告诉老人,学校要从株洲搬迁到长沙时,老人难掩心中的失落感, “心里想着可能再也见不着这些孩子了”,一度感伤落泪。谁知道过完暑假,开学时间一到,老人家依旧响起了熟悉的敲门声,“奶奶,我们来干活啦!”听到带头的学生这么一说,老人的眼泪差点就落了下来,“你们怎么这么大老远都跑过来了!”责备的语气里又满是惊喜。“我们以后还是会每周轮流过来的。”

这个学生的话果然得到了验证,尽管相隔两地,这个传统依旧传承了下来,直到现在,每周还是会有四五个学生,坐一个多小时的车,从长沙来到株洲,花上半天时间,打理家务,陪陪老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吴菊珍实在没想到,当年学院组织测绘专业的学生做了那么一次小小的活动,竟然在学生们的坚持下悄悄传承了10年,“这些年,学生从来没有主动说过在做着这么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除了班级辅导员,学院的老师们都不知情。”“习惯成自然,做习惯了,心里觉得不值得一提了。”2013级的班级辅导员刘虹老师则从学生那里得到了这样的答案。

吴菊珍老师告诉记者,希望这种爱的传承能够成为理学院乃至整个学校的一个榜样,让丁月秋老人家成为一个“教育课堂”,“百善孝为先,只有教会学生们继承孝道,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对话    我收获更多的是对亲情的感悟

爱心活动发起人之一刘俊2004级测绘2班团支书

 

晚报:第一次组织活动时,想过爱心能传承这么长时间吗?

刘俊:当我知道学弟学妹们还在坚持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感觉挺骄傲的。我们毕业的时候,组织20多个同学一起去看了一次丁奶奶,当时的想法是,要是有学弟学妹能坚持下来是最好的,要是坚持不下来,我们毕业前去看了她,遗憾也许会减轻一点。

 

晚报: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还是很清楚地记得你,你知道为什么吗?

刘:我发现每个去过的学生,奶奶都会放在心里,当自己的亲人那样想念。每次我们去做完事情,奶奶都会拿出吃的,招呼我们一起坐下来聊天,很细心地问我们食堂伙食好不好,学习情况怎么样,会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也会跟我们分享一些生活上遇到的事情,跟我自己的奶奶一样,所以会觉得格外亲。

 

晚报:你从这个爱的传承中得到了什么吗?

刘:得到最多的就是对亲情的感悟。那之前可能不会太关注爷爷奶奶那一辈的精神状况,认为让老人衣食无忧就是最大的孝顺了。经常和丁奶奶聊天才发现,老人更需要的是陪伴。其实老人的倾诉欲很强烈,很需要有人说说话,但他们又很担心成为子女的负担,从来不会主动要求什么,这就要我们更加细心地去发现老人的需求了。其实,我们不用费很多心思去找一些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做,花点时间在亲人身上,多陪陪家人,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