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学科简介
发布日期:2016-12-26

  我校生态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我校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支柱学科之一。1984年获森林生态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生态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调整为一级学科后获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学科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十二五十三五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自十五以来,连续评为湖南省重点学科、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湖南会同杉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学科体系,具备从本科到硕士和博士等层次的人才培养格局。本学科有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会同杉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3个国家级平台,学科实力雄厚,有2个省级创新团队,其中国家级突贡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学科队伍有国家千人计划”—百人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芙蓉学者等高层次人才。 

  1)学科负责人 

  学科带头人——项文化教授、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中国林学会杉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植物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土壤肥料学会常务理事,林业科学编委,Global Change Biology等国际期刊审稿人。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9篇,其中SCI源刊论文47篇,出版著作1部,参加编写国际林业研究中心(CIFOR)出版的研究报告1本、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亚太地区林业研究项目(FORSPA)出版的调查报告2本。获科研成果奖6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学术水平高,学术影响力大。 

  2)学科方向设置 

  本学科凝练了4个学科方向: 

  森林生态学:研究人工林长期生产力形成机制,亚热带森林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与功能过程关系,森林生态模型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环境生态学:研究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及绿色设施的生态系统服务,城市多抗植物生理特性,城市湿地和生活污水处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被修复技术。 

  恢复生态学:研究退化地生态恢复的胁迫因子诊断、抗逆树种筛选与优化配置技术和生态恢复效益评价。 

  生态规划和管理: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城乡景观格局和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3)科研队伍发展 

  生态学研究团队入选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创新研究群体,学科实力一流,学术影响力大。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近五年来,本学科1人(雷丕锋)获德国博士学位,学成回校工作,1人(宁晨)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1人(黄志宏博士)美国进修学习,晋升教授1人,晋升副教授1名,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引进博士5人,新引进博士3人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学科队伍的职称和学历层次明显提高,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团结协作精神强、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4)科研成果 

  在国内率先开展亚热带森林生物量、小集水区径流封闭技术、养分循环与水文过程的研究,积累了长达40年的定位观测数据,保存有5000多个植物和土壤样品。六五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587项,经费达15860万元,发表120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27部专著,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获34项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近年来,在亚热带次生林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科学发现,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对杉木人工林生态功能及高效经营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成果已在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 

  
       
 

 

  

    

    

    

    

    

 

  观测原始数据记录本和标本陈列室 

     

       
   

 

 

    

    

    

    

    

    

    

    

    

    

    

    

 

  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5)国内外影响 

  2012年至2015年,共招收博士生18人,硕士生108人,本科生234人;已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26人,硕士学位104人。学生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 30余篇,获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1篇、优秀硕士论文2篇。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承担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项,省级精品课程2项,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 1 项,出版研究生精品教材1部。培养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和管理人员,其中国家级生态站站长5人,入选千人计划”3人。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来自加拿大Quebec大学Lakehead大学,德国Freiburg大学、Goettingen大学,英国Cambridge大学,奥地利Vienna大学,美国Northwestern大学、Illinois州长大学的专家组建了海外创新团队,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共同发表SCI论文30余篇。2012年至2016年,主办“第三届全球变化与生态预测国际论坛”(The 3rd International Forum on Global Change and Ecological Prediction)、“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Ecosystem ProductivityCarbon and Nitrogen Cycling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Modeling”等国际学术会议3次,协办在爱尔兰举办的“第3届国际环境与健康大会ISEH & ISEG 2016(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 and Health & The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主办国内学术会议3次,参加学术会议126人次,大会报告30次。本学科成员担任《林业科学》、《生态学报》编委,多人为《Global Change Biology》、《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s》等12种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审稿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 

  

 

  2016年第三届全球变化与生态预测国际论坛 

  

 

  爱尔兰国际环境与健康会议ISEH & ISEG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