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百家杂谈
大讨论征文:“穿越时空”的对话
2016-04-26 来源: 编辑: 0次浏览

林家小生 “穿越时空”对话林科大前辈先贤

(作者:贺一宸/点三)

 

小编点三先生心里一直记得十年前的那个“五一”长假。春暖花开、万物复苏,通过笔试、面试和综合考察,他以普通二本院校毕业生的身份,从与来自全国985211等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同台竞技”中脱颖而出,招聘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职工。也是那个五一长假后的第一天,他来到了位于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的绿色高等学府。

来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行业和陌生的岗位,面对陌生的挑战,看得最多的是挂在中南林人脸上的那份自信与包容,听到最多是几代中南林人数移其家而业不散、人不屈的那份坚毅与团结。在学校无数次年轻“老人们” 的娓娓讲述中,50年时光荏苒,50载岁月如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已经走过的半个世纪风雨历程,被描绘得引人入胜,一段段被历史风尘遮蔽的人、事、物以及内在品质与精神,在小编心中久久回荡……

2006年五一长假后的那一天起,小编贺一宸就一直梦想着能够与中南林历代前辈先贤们就“林家铺子”精神、“绿色学府”使命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请教,领略一场思想和心灵的双重跋涉,指导年轻的从业新兵踏上“披荆斩棘”的创业征程。

十年后,又是一个“五一”前夕

点三同志因工作调动,岗位暂时离开学校,听闻新领导班子、新创业团队开展“我理想中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大讨论活动,按耐不住火热的内心,终于鼓起勇气于又一个“五一”节点再次造访充满魅力的“林家大苑”,与林科大诸位先贤前辈们一个鞠躬、一声问候、一杯清茶,对话60年,谈史谈今,谈校训,谈精神,汇报新情况、介绍新格局,谈团结、谈包容、谈坚毅、谈公允……

谨厚校训:求是求新,树木树人

学生点三:陶老先生,1963年在您的直接关心关怀下,学校前身之一的湖南林学院南下广州,与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合并成立中南林学院,直属国家林业部管理。您还亲自为学校选择校址,亲笔勾画学校发展蓝图,亲自为学校题写校名。60年风雨沉浮,不绝如缕的办学历史,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一代又一代林科大人秉承“艰苦奋斗、勤俭建校”的作风,提炼总结了“求是求新,树木树人”的谨厚校训。作为主要创始人之一,您觉得这个校训能够独特的反映中南林精神吗?这个校训能够集中反映林科大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特殊使命吗?

先贤陶铸(学校创始人之一):数代林科大人,数次校址搬迁,数载历史风云,数家合并归一,60年间或人、或事、或物,所有的一切最后都积淀成一种独一无二的内在精神与品质。

我认为, “求是”所体现的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探索规律的精神,是办好一所大学的精髓和最高境界,是师生员工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求新”所体现的求索创新精神,是一所大学的活力所在,是学校出人才、出成果、上台阶的重要保证。“树木”代表了学校要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产学研相结合,服务于林业建设主战场。“树人”代表了学校的中心任务。“求是求新,树木树人”,既有学校定位、办学特色的凝练和概括,又体现出学校所承载的历史责任的厚重和大气。

“求是求新,树木树人”, 集中体现了林科大精神,体现了绿色高等学府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和根本任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校训,总结历史到位,展现特色突出,指导实际有效,勾画未来振奋人心。

求是求新,树木树人,多么好的思想和行动引领,值得继续坚持并为之不懈奋斗。

创业精神集结号:披荆斩棘(林科大精神)

学生点三:作为一名“外来和尚”,徜徉于清新典雅的校园,流连在绿树红墙之间,翻开学校脉络厚实的历史,感觉充满太多艰辛与苦楚,但是也能够感觉得到更多的荣光与自豪。站在一名“外来人员”的独特视角,细细品味,慢慢思量,加上十年间多个岗位的工作体会和感触,学生认为“披荆斩棘”这四个字,最生动、最形象地体现了学校的奋斗历程,以及最能够开启新格局下的梦想延续。沈院长,您认为这个创业精神集结号,能否引领新一代的林科大人以更加豪迈的步伐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前辈沈鹏飞(原中南林学院首任院长):“披荆斩棘”,即:拨开荆,砍掉棘。通常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为了清晰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努力清除障碍,不畏艰辛克服重重困难,开劈新的天地。它的近义词有: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等,而它的反义词主要包括: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等。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已经走过六十年的风雨历程。作为其前身之一的湖南林学院成立于1958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47年成立的克强学院。学校的另一个前身是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917年成立的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63年,湖南林学院迁往广州与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合并成立中南林学院,直属国家林业部管理。197010月,中南林学院与华南农学院合并,成立广东农林学院。1974年,学校从广州搬迁到湖南溆浦县并更名为湖南林学院。1978年恢复中南林学院校名,1980年株洲新校址破土动工,1981年起学校相继迁往株洲。200011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原湖南林业学校和湖南林业技工学校并入中南林学院,学校主校区迁往长沙市原湖南林学院校址,实现了历史性回归。

学校创立以来,校址数迁而办学不辍,校名屡易而林业特色不改。迈入21世纪,学校把握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走出了一条盘活科教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创新道路,实现了布局结构、学科专业和教学科研成果的三大跨越,为国内同行所瞩目。20036月,省政府批准将湖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并入中南林学院。200512.教育部正式批准中南林学院更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4月,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合并,新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成功组建。同年516,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举行隆重的揭牌庆典。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学校将站在一个全新的更高的平台上继续向前发展。

六十年沧桑砥砺,六十载春华秋实。在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历程中,一代代林科大人,就是凭着“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共同绘制了一幅幅雄浑壮丽的发展图卷,谱写了一曲曲雄壮的奋斗之歌!

“披荆斩棘”, 这是历代林科大人赖以立足与发展的根基,是学校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我想更是新创业、新使命、新历程的号令集结。

制胜法宝:一是团结,二是包容

学生点三:前辈,小编进入林科大之时,刚好是大规模建设、大规模合并的特殊时期。两个正厅级高校合并、更名,几万学生、几千教师、几百厅处科级干部。近十年来虽然取得较好的发展成绩,但在团队和队伍建设,以及凝聚力、向心力方面,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请问您对此有什么好的建议?

前辈王雨时(原湖南林学院第一任院长):当前,学校存在部分不团结、不包容的现象,有时候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工作不协调、不配合,遇事推诿扯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统驭能力,自以为是,嫉贤妒能,文化层次、风俗习惯、工作经历、领导能力及工作方法等等。

多校合一的单位更加要懂得团队建设,更加要懂得讲团结、讲包容。我们要团结和自己意见一致的人一起工作,也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一道工作,但不是一团和气、失去原则的团结,是讲原则、讲健康感情的、把学校发展好的前提和基础的团结。

小编同志,你在林科大工作已有十年,是否经常听到有人在不经意说,谁谁是经干院的,那谁是老中南林的,谁是外校来的……这些都是团队和凝聚力建设不足的表现。

《管子·正世》中有一句话:“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团结高于一切,包容铸就和谐,我个人始终坚持并推荐“团结、包容”这两个制胜法宝。一个家庭要和谐幸福,需要一家人的团结、包容、支持和配合;一个单位、一个地方要和谐发展,需要干部群众的团结、包容、支持和配合。作为领导干部,要善于尊重别人的个性、看到别人的长处、包容别人的一些失误,要有容人容事、不计恩怨的雅量,有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气度。“一把手”不光要个人会干事,而且还要会团结别人干事,当班长,不当家长,不搞独断专行,要坚决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坦诚相待、以心换心,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努力在内部促成关心融洽、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团结共事的和谐局面。

团结、包容是我们干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内部不团结、不包容就很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内耗,导致工作落实上的失误。只有团结一致,包容发展才能凝聚正能量,才能形成和谐的工作环境,才能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故而,团结就是力量,包容就是共生。发展大计,成败于此。切记!切记!

读书人当践君子处世之道:一是坚毅担当,二是公允公正

学生点三:“四而合一”的学校,每一个独立体都具有较好的特色,都是积极作为的育人之地。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有江湖,必有万千形态存于繁杂世间。他们或正或失,或明或暗,或强或弱,或硬或软。作为读书人,如何处理“坚毅担当,公允公正”的君子责任?

前辈李学良(原湖南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创始人之一):影响我们读书人较为深远的《中庸》一书,说过:“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说君子修身立德,好比长途跋涉,必须由近及远;又好比登临高山,必须自下而上。可见,先哲古贤都明白积善成德非常不易。但是,从恶、干坏事、不担当、非公正则是非常容易的。恶或者坏,正或者不允,担当或者回避,都契合着人之本性中最脆弱之处,人稍有不警醒之地,便就会从这最脆弱处崩塌。故而,坚毅、担当、公允、公正,有的时候就会显现得真的很难。

难以行之而故行之,则为君子之道。历代林科大人对君子之道、君子行为的推崇与坚守,坚持担当、公正,崇尚坚毅、公允,最后才被谓之为真正的“读书人”。

时下,正如学校新任校长廖小平同志归纳的一样,摆在林科大人面前,就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首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五个新常态,即: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常态、在改革创新中释放活力新常态、以法制思维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新常态、政府宏观管理与社会参与办学新常态、大学深度开放与教育科技引领新常态。

其次,今后一段时间内,林科大需要准确把握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主要矛盾,充分认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和广大教职员工的新期盼,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明确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战略问题,找准并解决影响和制约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

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学校要认真深入思考未来发展具有突出战略意义的四个问题。一、我是谁?即对大学本质和林科大办学定位问题;二、我从哪里来?即从学校近60年办学历史中梳理办学传统,总结办学经验,彰显办学特色;三、我现在在哪里?即在省属和行业高校中,如何认清学校的优势和劣势,正确分析制约学校加快发展的瓶颈;四、我要到哪里去?即林科大要办成怎样的大学?学校未来的发展蓝图和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蓝图和目标?未来的路怎么走?总的来说,就是要追求卓越,止于至善。

。。。。。。

而这些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真正的“读书人”,为之担当、为之公允、为之努力、为之拼搏。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这是真正读书人的担当和责任。在这样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林科大人一定要客观冷静地分析形势,以清晰明白的思路、百折不挠的意志、抓铁有印的力度、踏石有痕的作风,以内涵发展为经,以学科建设为纬,以提高质量为主题、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毅担当、公允公正,把每一项工作一步一步地做好做实做到位。

一流大学初印象:“敬”、“净”、“静”

学生点三:学校一直奋斗在创一流的过程中,前辈您认为什么样的大学是一流大学?或者说您心目中一流大学的印象是什么?

前辈文云龙(原湖南林业学校首任校长):一流大学?我非常赞同新任党委书记胡长清同志的观点,所谓一流大学它应该首先体现在“敬”、“净”、“静”这三个字上。

第一个是尊敬的“敬”,它是对知识的崇敬,对道德的崇敬,对师德的崇敬,师道的尊严不是要别人尊重你,而是你对师道本身、对师德的至高无上的崇敬,你对学术本事不尊崇你怎么可能教好学生。

第二个是干净的“净”,我们所有的老师必须有干净的灵魂,干净的灵魂、干净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干净的学生,肮脏的灵魂、肮脏的老师是培养不出好学生来的。

第三个是安静的“静”,校园应该是静谧的,宁静而不喧哗,它是学生们读书的地方,学生到这儿就想静心看书。所以大学它不是农贸市场,不是商业场所。

时至今日,高等教育已非单一标可轻易衡量其优秀、一流与否。一所真正的“好大学”,不仅仅是看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是不是211985重点,有好多所谓的“基金”,建有几所重点实验室或者“工程中心”,更应该看看它的贡献和影响力,特别是其校园真正的风气。希望武书连下次再排名、再选出国内一流大学的时候,参考一下“敬”“净”“静”三个校园感觉这一指标。

发展寄语

“穿越时空”对话的最后,学生点三还想诚意邀请各位先贤、前辈为林科大后世的“读书人”题写一段发展寄语。

    :培植一个精神传统,就是培育一个巨大的教育磁场。希望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求是求新,树木树人”校训的指引下,越办越好、越办越强。

沈鹏飞:新创业、新历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前进的道路是艰辛的、曲折的,林科大要真正全面建成一流大学,还需要更多的读书人为此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王雨时:团结是讲政治、顾大局的表现,包容是一个人学识、涵养的体现。一个单位、一个部门,要有更好的发展,离不开团结、包容两大要素。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天下无尽善尽美之事,世上无十全十美之人。包容,道出做人与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祝福林科大在新征程中和谐共生,兴旺发达。

李学良:落实发展大任,关键看行动,根本在担当。林科大读书人要以此自律自勉。

文云龙:在争创一流大学的历程中,林科大人要从尊敬、干净、安静的具体点滴做起。

分享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 电话:0731-85623096
湘ICP备09017705号 湘教QS4_201212_010022 信息中心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