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篇·校友撷英】青山不负凌云志——一位环保科技工作者的绿色守望
发布日期:2025-04-25

 

 

  秉持求新之心,践行产业绿色发展;坚守求实之志,奋进矿业金色梦想 

  欧阳坤,现任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2004年本科毕业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后继续在校攻读硕士研究生,2007年毕业以来,他专注有色金属行业高质量发展和环境保护带领团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成功研发7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稳定化药剂,改建药剂生产线,研制适用于中南冶炼场地的异位稳定化集成装备。他怀揣务实之心,彰显中南林人的进取风采。


  求学岁月:环保种子悄悄萌芽 

  环境科学实验室、人工湿地中试基地、矿区生态修复的场地、太湖富营养化治理的湖岸旁……2000年秋,樟树浓荫滤下碎金般光斑欧阳坤——这位生于湘南矿区的青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留下了一串串求索的足迹。怀揣着让家乡重新焕发绿色生态的梦想,来到中南林求学的欧阳坤如初生青檀汲饮学术朝露跟随导师一次的实地探勘一次样品分析,不仅窥见重金属污染物诡谲的微观形貌,更触碰到了工业文明对土地生态的噬咬。当实验数据在文献丛林中辟出新径,欧阳坤锚定矿区生态修复系统研究深埋心中环保种子已经萌发出绿色的胚芽。


  治污攻坚:从实验室到污染现场 

  毕业后,欧阳坤毅然投身有色金属行业,专注于采、选、冶全流程的环境保护工作。他深知这一领域对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立志以所学推动行业绿色发展,守护矿区的绿水青山。职业生涯初期,通过实验室阶段完成技术积淀后,他意识到工程实践与理论研究存在衔接断层,遂启动系统性矿区实地调研,聚焦产学研用有机衔接,识别关键性环境治理问题。据此推动组织机构改革,建立环境影响、工程设计、安全评价、职业健康、科研创新五位协同管理架构,推行师带徒、老带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形成跨学科、复合型环保技术骨干队伍。经15持续攻坚,牵头组建专业团队,行程覆盖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矿区,学习先进矿区的经验,基于多区域环境治理案例的实证研究,最终构建"源头防控-过程监管-生态补偿"三位一体的矿山生态治理体系,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


  创新突破:变废为宝的智慧 

  走进欧阳坤的办公室,一座“城市矿山”沙盘模型最先映入眼帘,它直观展现污染治理-资源再生的系统性治理理念。作为循环经济理念的具象化载体,该模型持续激发团队技术创新思维,为矿企环境治理提供多维解决方案。 

  入职初期,欧阳坤即聚焦水处理领域研究,潜心投入实验室研发矿山废水处理药剂,其研发成果历经十余年技术迭代,至今在矿山含锑废水处理领域仍保持显著应用效能。针对矿山固废堆存引发的土地占用与环境污染问题,欧阳坤始终秉持固废即错位资源的循环经济理念。2010年,其参与的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湘江流域冶炼重金属固体废物减排及其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锑冶炼砷碱渣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成功构建年处理5000吨砷碱渣的工业化示范线有效破解锑冶炼行业砷碱渣污染治理难题,具备显著的环境效益与产业推广价值。 

  2018年冬季,面对传统修复技术对复合污染土壤的治理瓶颈,欧阳坤率技术团队进驻某废弃铅锌冶炼厂污染场地。团队创新研发以林业/工业固废为基质的7种重金属复合污染稳定化药剂。经过6个月现场示范验证,成功实现污染场地生态功能恢复,相关技术体系已在多个典型污染场地完成工程化应用。 

  从业至今,欧阳坤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先后主持或技术负责6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及工程咨询项目,在矿山污染防治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成果 

    

  薪火相传:不忘初心的坚守 

  每一次技术攻关都是对初心的坚守,每一项创新成果都是对誓言的践行。正是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担当,让他在重金属污染防治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虽毕业多年,欧阳坤始终心系母校,通过构建常态化校企协同机制,定期回访母校延聘资深教授担任技术顾问;建立定向人才培养体系,在应届毕业生遴选环节重点关注母校专业人才,并为新入职毕业生提供系统化职业发展指导,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有色金属与矿业科技创新大会讲座中,他深情讲述着自己的成长历程,十八年前,我在此树之下立誓守护祖国绿水青山。时至今日,愿以毕生实践印证:此志可托终身欧阳坤,这位守护祖国绿水青山的中南林人从当年立誓守护绿水青山的莘莘学子,到今天引领行业绿色发展的科技先锋,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求是求新、树木树人"的深刻内涵。他的成长历程证明:唯有将科技创新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人生价值;唯有以实干精神践行绿色理念,才能真正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征程上,欧阳坤和他的团队正以更坚定的步伐,继续书写着科技报国、绿色发展的时代篇章…… 

  

  (素材提供:生态环境学院)